Tuesday, December 2, 2008

可換股債券折讓龐大底因 - 12月1日信報


筆者前兩篇關於迷債的文章,竟被新馬華人政論博客、網站、內地證券商等轉載引用,實是《信報》的商譽效應。也有網友留言,說我等都是馬後炮專家,人家錢都被騙盡,你現在怎說也是太遲了。今回就談談近期名人富豪的熱話──可換股債券(Convertible Bond, CB)吧。很多人說不少可換股債券現價折讓大、風險低,二手價可有高低起伏,但除非公司破產關門大吉,在到期日一定會本利和全數歸還,這可差不多是保本產品吧。

發CB多為三四線公司
能否全數歸還,當視公司本身的信貸風險。但這幾年發CB的,大多是三四線公司或新上市者,風險當大於藍籌。稍有涉獵公司財務學者都知道,經投行發債會是美事,只因大行應小心審查過其實力才為其安排發債。這豈不就是等同祝福,蓋了「優質保證」的印章嗎?相關公司的股價就會如神七飛升,這又可再吸引更多新投資者和銀行資金了!不過,這理論在好公司應用不上。當天筆者帶同總行老外到本地大藍籌公司推銷歐洲銀團貸款項目。老外三十出頭,入世未深,竟對大班大談上述理論。人家是本港少數的真跨國企業,國際評級高,發債經驗豐富。要你來教書?是未有做好功課?再來便會得罪客人呀!筆者當時就要打圓場,才保住生意。

查實大藍籌融資工具多,那會這麼容易發CB,令大股東股權被攤薄?故此,發CB的,大多是三四線公司。前三四年發了那麼多CB,實拜低息環境令大量外國資金湧至大中華區,再加上股市暢旺所賜。新崛起的公司於是乘勢以低票面甚或零票面息發債,到期就可望發新股代替以真金白銀償還,完其財技美夢;投資者也有機會以折讓價購新股,再在市場轉售獲利。

銀行割價求售大藍籌銀團
不過,世上那會有不敗雄師,大行也可看錯市,這又是資訊分配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老問題。還記得兩年前暑假,海域雙雄被清盤的教訓嗎?它出事時竟是在其發CB後不到大半年的時間!當日發CB時氣勢一時無兩,更在短期內加碼,行內稱為行使GREENSHOES權,但後來它果真「着草」了。開悲哀債權人大會時,竟碰見不少一向不做這類三四線公司生意的銀行家,大行效應也!大家都是這樣,因其CB成功,才跟它開始往來了幾個月,做的都是最傳統、風險相對最低的貿易融資,但俱就此命喪化工大海了!

也不是所有發CB的公司都是「草」。CB正是提供投資者發掘未來新星藍籌的機會,也帶給新公司在商業銀行系統以外一條有效的融資途徑。不過,要衡量公司的信貸風險和前景實在不易,特別是三四線公司。在現在的信貸環境下,有否想過這樣高的折讓價,正是反映增加了的違約風險和公司前景已變的事實。

折讓高也代表市場資金緊張。金融風暴之下,不少銀行,特別是外資行,都因頭寸不足令資本比率大跌,而要賤賣資產,包括貸款和CB等來救亡。先不說CB,最近就有不少銀行要把超級大藍籌的銀團貸款割價求售。前幾年簽定的息差一般只有0.3%至0.4% (加在HIBOR 或 LIBOR上,五年期,無抵押),現在賣家甚至補貼到1.4%至1.5%(如餘下貸款期還有三年,在轉讓價上就大概以3.5%的折扣反映),但都無人承接。這情況在1998年金融風暴也試過,當年就有藍籌大班致電銀行,說你扭曲市場,壞了我們大家將來的關係。今次銀行不理上次經驗又要賤賣資產,情況之嚴重可想而知。

藍籌債市已經這樣,CB二手市場就更不消提。投行只好另闢市場,找富貴私人客戶來承接。但大家除了要看公司本身的信貸風險,切勿忘掉現在已浮現,上面所說,無人承接的風險,即再融資風險也(refinancing risk)。CB雙位數字的折扣率正源於此!

既然折扣率那樣高,其實公司大可馬上從求售者手上回購,折扣即可變為利潤!如以20%折扣回購5000萬自身的CB,立即可帶來1000萬利潤。埋單計算,這幾年的融資隨時變成真的無息無本了,何樂而不為呢?1998年那次,我就有客戶回購部分CB,跟我笑說賺得還多過本業。現在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不去回購,是五行欠水也!

CB整體發行額大,除非是私人配售,否則最低消費一般都是1億美元。金額那樣大,公司三到五年內累積的現金流,實不可能足夠全數還款。最王道的計劃當然是公司投資有成,股價飛升,CB持有者就會以債換股,公司又毋須真金白銀還債,皆大歡喜!旁門者,當有辦法舞高股價;但當股市低迷,就只有再融資一途,以更高折讓的換股價發新CB或找銀行貸款,付高息來償還舊CB,再續其發展大計。但在目前金融海嘯環境,股市為大熊主宰,銀行自顧不暇要關水喉,短期內的再融資風險實在非常高!很多CB都是明年或後年到期,新融資能否順利完成,風險你能否承受,真要計算清楚!

市場開始關注現金燃燒率
上星期《經濟學人》頭條是〈你要的就只是現金〉。時移勢易,當年公司要進取,用盡信貸大力擴展,才能博得股東和市場歡心;若坐擁大量現金,會被視為不思進取,或被人狙擊拆其筋骨。現在信貸冰山溶化消失,有水無水,現金已變為生存指標。在歐洲,核數師要公司提供更多最基本的going concerns 證據,才會簽署本年的核數報告。在美國,更有投資者計算Fortune 500 公司的現金燃燒率,看其所持現金可支持公司營運多久。Bill Gates認為微軟有210億美元,就是全無收入也可捱足一年。嘩!這樣誇張,豈不是回到科網的瘋狂年代?不過這次是信貸瘋狂收縮而不是瘋狂擴張,大家小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umber of Vis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