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高鐵效益再評算 ﹣信報 1 月 29 日, 28 頁

周一雷鼎鳴教授為文,力證高鐵帶來五年870億元的經濟效益。先謝教授提點。按政府報告的經濟效益大部分都是乘客省下來的時間值,他的界外效益,經濟活動的乘數效應沒有計進去,這還算中肯。如教授所言,後兩者是不易量化,即可被人隨意誇大。但我仍不改先前的看法。就是一,870億元怎計出來,沒法求證;二是按現在資料,實沒有足够論據來讓人支持一個五十年的大項目。

我也按教授的56元時薪,用上政府的4%社會貼現率, 每年2%的GDP增長率和其他假設來推算。時間省下來,量化了的經濟效益現值是720億元左右。結果不同也能理解。只有上面兩個參數,但其他的如每年乘客流量增長,政府沒有提供,只有2016、2021和2031年三個年份的資料。中間年份的資料,我只能按年按複息調整平均算出。2031到2066年的更隻字不提,只能用回2031年的增長率。我用的假設應跟教授不同,故就出現150億元差距。這正好引證政府報告資料不足的壞處。

經濟效益計不出

這也不是重點。以牌面論,教授掌握的宏觀經濟資料應較我這財經生意人更多和更新,我接受他計算出來的870億元。但教授在作成本效益比較時,只計入669億元的建築成本(如加上六年建築期的社會貼現率,實應大概是699億元),却看漏了除每年高鐵的營運成本。五十年用4%折算,現值大約是349億元。真如此,高鐵就沒有任何經濟效益了。當然我那349億元也可能有偏差,就是也只能用2016、2021和2031年三個年份的資料,再調整平均之和推算出2031到2066年年底的參數。

按我上面的推算,是否就可推翻高鐵?這又未必。正是資料不足,除了我和教授都可能出錯外,高鐵真正的經濟效益有多少,按現有材料,根本計不出來。上面說過,經濟效益除了省下了的時間量化值,更有界外效益和乘數效應。但兩者也不容易量化之。政府的報告才所以集中討論第一點,即時間效益。惟第一點價值不夠,後兩點又不明,就憑這樣的報告,我們怎能這樣馬馬虎虎的讓高鐵上馬。繼迪士尼及西鐵後,香港隨時又多一隻大白象了。

公共開支和基建項目是大課題,實不能草率。學術界在此爭議更大。就如省下時間的成本,是每個乘客自己受惠,並無任何界外效應。理應可全面反映在票價上,因為乘客們既能得益,一定願意付出較高的票價,市場自會決定那個項目值得上馬。既然如此,為何大項目常要政府津貼?如今次政府全數獨資而不舉債,是變相津貼了高鐵的利息成本來彌補票價的不足。可能的答案是所謂經濟效益只是紙上談兵,是算錯,也可能是誇大了。有其他交通工具在競爭,高鐵只可收取跟直通車差不多的車費,不就是反證了高鐵替人省下的時間沒有那麽多,也沒有那樣值錢。

時間方程式失準

時間方程式也不是放諸四海皆行。有網友提供港府資料,中港經陸路到內地的港客,大部分是消閒為主,公幹和上班的只有28%。居於內地的港人,49%來港是上班或公幹,但數目比前者小。以此推論,用56元時薪中位數是否高估時間成本?道理很簡單。公幹的,時間真是一刻值千金,常要做完案頭工作,不到最後一刻不出發;要買隨時可改行程甚或目的地的機票,是比普通票貴,但這又何干?因為商業世界分秒在變,行程隨時要更改,不改損失嚴重。但當自掏腰包去旅遊消閒,隨非是腰纏萬貫,哪個不是選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不能更改的機票甚或跟旅行團?消閒時的時間沒有公幹時的那麽昂貴啊!

政府在其他情況也有須要介入的時候。如收費困難,引至使用者不付而搭順風車。但高鐵不是。又或回報期太長,風險對私人發展商來說完全計算不了,沒有人願意承擔。這個就對應了我們的高鐵。但也不全對。誰人敢說政府的風險預測和控制能力一定比私人好。看看迪士尼就知道。基建愈來愈多與私人合作,就是要借助商人的頭腦。政府的優勢是有龐大的稅收和整個經濟體系作後盾,真有差遲也可從其他地方來補貼。

但官員用的只是民間財,即他人之錢,再來又不怕虧本結業,用得不當的誘因和機會更大。是故每個大型政府專案都要讓人細看監察。現在的高鐵報告,對不起,達不了審批和監察的要求,我還是評它不合格。

Share

Thursday, January 21, 2010

政府高鐵報告不合格,一月廿一日信報,三十八頁


上周談高鐵一文,家父一看嚇破膽,說不要跟官府對着幹,寫寫財經好了。有豬朋又說,起鐵路一定好,你是為反而反。政府又說,方案已諮詢十年,民意在我手,不能議而不決,要擇善固執!以理性分析,上次多談了外地經驗和一般財務準則,今次詳細看政府的報告,真是不合格,支持者按什麼理據贊成呢?

購物誰人不是貨比三家?可有更好的高鐵方案?669億元是我們2008/09年國民生產總值的4%,政府一般財政收入的24.5%,2009年3月政府總財政儲備的13.5%,用來支付工程款的基本工程儲備金,更只有383億元!即要用上一般財政收入,才能避免把它一鋪清袋!

十年諮詢?2000年5月給立法會的討論稿是區域快線,還是以紅磡作總站。與現在高鐵不同。翻查立法會資料,正式的「撥款安排和特設安置方案」初稿是去年10月才提上,11月再修定。1990年港英搞千億元新機場來振奮六四事件後港人的人心,中央不也是跟大家討論了兩年多,至1992年第一季才放行嗎?現在才談了一個季度,算什麼?筆者再看那五十七頁的方案和那只有五頁的營運可行性報告,真要問議員憑什麼去批一個五十年的項目?

任何財務分析都是由市場狀況開始並評估收入。上周我說高鐵要拿下22%市場份額,才能達到九萬九千人次的指標。信壇網友MSC說計入旅客增長,約17.5%就可達致。好,我們就用上政府的九萬九千人次的假設。

要分析,但報告內竟沒有詳細營運資料和五十年現金流的預測,只有三個年份2016、2021 和2031年的四個簡單指標:總收入,營運支出(不包利息,折舊和稅項),EBITA (即利息,折舊和攤銷前利潤)和EBITA率,再加2016年的預期票價。

不計社會代價

一般長期頂目信貸,商業貸款最長可做七年,七年後再重新協商。政策貸款香港不多,去年的港珠澳大橋,中銀獨力給了十五年貸款。七年或十五年也好,基建大部分都不能分期全數還款。要審批就得看你全期或起碼七年的現金流預測,銀行才可估計到期時替你再融資的風險。現在政府就是連這樣基本的資料也不拿出來。

好,現看看政府拿了出來的資料吧。

1. 票價—要同巴士和直通車競爭,到總站石壁的只能收180元、東莞131元、深圳45至49元。但要同中方拆賬,最高只能收得45個大洋!去深圳的更只有31元正!2021 和2031的車費怎樣,沒寫,木宰羊!

2. 收入—按上面分賬和九萬九千人次計算,十六年全年收入約為11.2億元。五年後為20.6億元,即按年增13%,2031年為36億元,即按年增5.7%,但人次,票價有多少,也是木宰羊!

3. EBITA率—是34%,但為何是34%?沒有解釋,只說外地有條新高鐵(應是台灣)是30%,故34%是合理了。一份有水平的報告,怎會不用自己工程師和設計者的理據來支持自己的預測? 人家這樣我也這樣,真可以嗎?EBITA 率在2021年和2031年增至57%和61%。何以得到如此改善,又是沒有說。

4. 按34%利潤率,2016年通車時會有3.85億元EBITA利潤

注意,這只是EBITA,未計拆舊和利息。政府又真誠實,說人家的新高鐵還在虧損,是因為沉重的利息負擔。於是就決定由庫房出資100%,不用付利息與銀行了!

不計代價,這是什麼理財之道?550億元鐵路投資,不付利息也要計算社會代價。按政府現行用的4%社會貼現率(social discount rate),每年代價是20億元!如計入其他相關建設的119億元,就是26.76億元。如把六年建築期內的貼現率也算進去,再為按工程進度而分期支出的成本作調整,是29.1億元。那就是說,首年的社會總虧損會是25.3億元了!報告預測2031年的EBITA都只是22億元,即還未能轉虧為盈。

什麼是社會貼現率?就是社會要付出的代價和成本。669億元不用在高鐵,用在其他方面可帶來的最大收益。可以是另一項基建,也可是利民紓困之政而帶來的總收益和好處,並量化之!

美國三十年國債現在是4.6%。香港五十年竟是4%!此就是所謂社會貼現率的吊詭之處了。全球大型長年期項目上馬,用的社會貼現率,都是偏低的。是要造福後人(低息即減低了時間成本),並證我掌權者有參透世情之大能也!但問題現在是,我用了你的4%,高鐵也不能行啊!

政府又說,高鐵不要只看財務數字,還要看對社會的貢獻—界外效應(即externalities也)。怎量化?這真是天花亂墜了。五十年,以偏低的4% 社會貼現率計,報告說現價是870億元。包括一萬一千個工程職位和中港融合的好處。但怎算出來?870億元是首年虧損的三十八倍啊!對不起,報告也沒有說。

不利港鐵股東

政府要把高鐵外判予港鐵,是關連交易,又有5%準則,如我上周說,資料要再作披露,甚或要給股東大會審批。果如是,上面這樣粗疏的報告建制派議員可以接受,投資界和小投資者又會否?日後可還有暗湧?今天又為何要抹黑持反對意見者?

在信報論壇也有一專長資料與技術分析的網友陶尚,按上面不完整的資料與假設,陶兄算出高鐵要到到2050年才回本,加上專營權合約未定,港鐵(066)可要承擔不明的責任和風險四十年,對港鐵股東可不利,詳情可見19日的信報論壇和陶兄在Google網站的分享。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43562#msg_461619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ccc?key=0An6QhgwgSs4wdE5uYVBtXzh2LVFGNWNHYWpBWFVDYVE&hl=en

再補廿一日信報論壇的兩個回應帖文:

政府高鐵報告不合格:Google Docs試算表備註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43640

羅耕: 政府目中無人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43644

Share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高鐵 --- 香港的悲哀,信報一月十六日


到了內地山區一星期,回來才知高鐵被八十後鬧得熱烘烘。也得感謝他們那份熱情,才能叫港人包括我自己,再次看清這個大項目。建制派說大基建工程能推動經濟,創造就業。

這是已死的凱因斯學說。胡亂投資,只會帶來浪費和「大白象」。最經典的莫如當年拿破倫三世叫高廬人挖破馬路重鋪,來創造就業。但當年普魯士帝國就修鐵路。這才有實效,過不幾年,更被利用來行軍在普法戰爭大破法國。凱因斯可有讀過這段歷史啊?

那麼鐵路項目就一定好,怎會?又是法國,那條舉世聞名,通英倫海峽走歐洲隧道的歐洲之星高鐵。把英國與歐洲大陸連接起來,倫敦直達到巴黎,一個是國際金融中心,一個是全球嚮往的金錢浪漫花都,歐洲之星一定能是客似雲來吧!坐過的人一定同意好過頭等飛機艙,坐位寬敞,又有風景看,只是沒有俏空姐相伴。

我常幻想巴黎出差後,坐它直接回港就最好了。怪不得她佔了71%的市場份額。但它對英法納稅人來說,絕對是未完的惡夢。

回到1986年動工時,也差不多是筆者出道的前後時空,有幸看過她的銀團貸款文件。對呀!貸款不足兩年,已是問題一籮籮,嚴重超支,工程延誤,「賓架」莫不被嚇到「鼻哥窿都無肉」。開會重組,文件有幾十本,如當年電話簿那麽厚,嚇壞我這初哥。歸根到底,就是好大喜功,沒有認真考慮專案本身的可行性,產能,配置和成本是否過多及過高。

就看一點數字。當年原本估計2004年乘客量是二千一百萬人,實際卻只有七百三十萬人,到2008年都只有九百萬人!一半也不到。2006年修定預算,到2037年才望有一千六百萬人。

票價面對航空公司競爭,預測不能達標,更不斷下降。2009年最便宜的31英磅就有交易,1994年都要99英磅了!最新消息,去年5月政府再注資,58億元歐羅債務也被削去,個file 真是又長又臭!大股東原來是國營的法國鐵路 (SNCF),以罷工爲外國人熟悉,又在再引證政府的商業行爲都是輸多贏小,特別是未經大家深入討論辯證的。

歐洲太遠,香港可也有失敗基建例子。機場快線一直不夠乘客,是走線問題,機場道路網也非常完善,就顯得機鐵票價無競爭力!原估計乘客量每天十一萬, 2008年是二萬九千人,2009年上半年是二萬五千六百人,其他例子還有迪士尼、數碼港及科學園等。

看回高鐵本身的可行性報告吧。每天乘客九萬九千人。港鐵(066)的每天過境客運量2008年是二十五萬五千人,市場份額是56%,2009年上半年是二十五萬三千人,佔55.5%。按鄭汝華局長粗略計算邏輯,要達標九萬九千人,高鐵就要幫港鐵再取22%市場額,可行嗎?內地機票便宜,航班多,我認識不少內地生意夥伴都是飛白雲機場,在廣州跟我們見面。或到深圳國際機場再來港。我們的高鐵走線幫不了。港人也不喜歡西九總站,不贅了。

再看財務數據,以五十年為期,4%利率來折算 (discount) 未來收入,項目的經濟效益 (economic value),即所謂現價估值,是870億元,但三十年的美國國債都要差不多4.68%!4%怎計出來?五十年68點子的複息誤差可利害!香港政府又真能在市場上舉三十年的債?不要說五十年了。不能的,就只能以短債融長期投資,那就不可能全期五十年都是4% 吧!

或曰所謂economic value是虛數,是投行的騙人工具,那就看現金流吧。但在財務安排還沒有確定的情況下,是沒有意思的,重要的利息成本都算不了,怎準確?鄭局長又說政府不會舉債以省卻利息負擔,這是騙人了。沒有現金利息流出,代價還在,即機會成本,政府不就是用了4%來計算嗎?這就是他們估計的機會成本,例如放棄了投在美債的利息收入(暫且不談其他更好的用途吧)。如利率比4%高,高鐵的經濟效益就會降,甚或是負數,即虧本了。

但最要害的是政府有很多資料都沒有公開,正是港府行政主導,不重民意的表現!被80後挖出來,不是說是商業秘密,就是說尚未考慮,如對西九的交通影響,還要投放多少來配合等。但公共建設又何來商業秘密?沒有資料,議員怎能作一個負責任的決定?就如上面的假設,如利率上升,乘客減少,高鐵也不一定虧損,但有多少緩衝?能容忍的誤差到底有有多大?在現有資訊下,有人答得出嗎?

最後再說,港鐵是被委託了去設計,建造和以專營權形式去營運高鐵。但這麼重要的合約還沒有公布細節,如年期,港鐵要付的專營權費用,港府和港鐵如何分擔風險等。現在應還沒談妥或未開展吧?否則作為上市公司,港鐵絕對有責任把條款公開,對小股東和投資界負責。一個金額大但財務責任卻不公開的合約,是資訊不清,絕對對股價,評級和發債成本有負面影響

以金額計,也對港鐵盈利影響重大,有風險與責任承擔,隨時可超過了那5%準則。所謂5%準則,是指交易如超過5%的營業額、盈利、資金或股本金等,就要公布。港鐵上面的相關金額在2008年末分別是176億元、83億元,1593億元及978億元。

在立法會沒有全面直選議員及建制派議員當道下,高鐵撥款是沒有問題的,但看來要等港府和港鐵的專營權合約落實後,我們才可靠上市條例拿多一點資料。高鐵是否歐洲之星的翻版,不知。只知我們立法會把不了關,要靠《上市條例》,這是香港的悲哀!

Share

Thursday, January 7, 2010

人民幣國際化再前行一小步, Jan 6, 09,信報



晚清時有洋務運動,漢人曾國藩及其門生李鴻章等,先引進西方軍事技術,後再發展民用工業,自強救國;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來現代化,只是見形不見體,實為保住滿清的封建統治而已,徒有西方工業的外形,而不得人家治國的神髓。甲午戰爭,堂堂東亞第一巨人,就敗於行明治維新,學西方之科技,並收列強政治、法律與文化精髓的日本。後事如何也不用再提了。

這個聖誕,看着國家在經濟上繼續開放,邁向自由經濟,財力發展之時,政治上卻繼續收緊,叫人既憤且餒。

先說人民幣繼續國際化,溫總大談開放香港的人民幣業務,我等港人繼續引外資,助國企民企上市後,再有幸參與,實是與有榮焉。

跨境結算未受歡迎

查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自去年7月出台,到現在還是試行階段,宣傳意義多於一切。至去年年底,結算量不到5億元,比香港不少三四線上市公司的營業額還少。難得特首還在溫總面前大吹計劃成功。實事求是,要指出計劃未受歡迎之因,改未盡完善之處,才是向前之道。

原來在聖誕前後,人行早已出手,進一步把人民幣開放。其中一大突破是讓境外企業在內地(廣東省和上海)開立非本地公司人民幣戶口(正名為境外機構人民幣銀行結算戶口)。外商收了人民幣在港苦無投資機會,本地銀行人民幣存款又受制於中銀結算和官方非市場利率的掣肘,連一厘息也沒有,真是食之無味,本地出口商當然不太願意收取人民幣。

雞和蛋的問題,既沒有足夠人民幣存款,港外商人想用人民幣付進口款項也有心無力。在人民幣資本賬未開放下,本地「錢莊」想替客戶融資人民幣也苦無足夠頭寸。現在能把收了的人民幣存回內地銀行,存款利率三個月1.71%,一年2.25%,用人民幣結算的誘因是大了。

另一方面,人行也要鼓勵跨境同業間拆借,開放官方利率,才能搞活本地人民幣貿易融資市場。

商人靈活應變

且慢,境外機構戶口豈非是跟港銀搶生意?要留住客戶,港銀要好好利用自己在內地的網絡,各師各法了。

當然,這裏還有很多限制和不清晰的地方。如內地存款不能提現,亦只可用於貿易或相關貿易融資的結算等;如要撤銷戶口時,更要得人行批准,方可把存款結滙滙出境外。這種種限制可以理解,就是防有人利用貿易之名來規避國家對資本賬的管制。但各有故事,兩者不易時刻黑白二分。貿易上賺了錢,打道回內地不能自由運用,滙出滙回香港,這豈不是跌回外管的老路?

凡此種種疑問,還得有待人行解釋。

無論如何,上周渣打中國高調宣布已為二家外企開立了這類境外機構賬戶,正是貫徹了開放精神,摸着石頭過河去了。

另一大障礙是內地只有四百家「欽點」企業可用人民幣結算。四百家真是何其少。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行政手段下選出來的,不一定是最有需要的用家。還有服務式的貿易不包括在計劃中,本地的專業服務公司就不能向內地用家收取人民幣了。

商人總是靈活的。原來不少那四百家以外的企業,早已與內銀達成默契,一樣照用人民幣跟本港貿易對手結算,其中更包括服務行業。這是明顯違規了,在上世紀八十和九十年代,可以是經濟金融大罪。但要人民幣國際化,走上自由開放之途是大道理。況且,他們都是真正的貿易結算,不是走資或資本賬專案。這就是精髓之所在了。

又是聖誕前後,上面兩個關卡,已被技巧性地開放了,就是前事不咎,後事也無妨,上報就可以了。

政治裹足不前

國家經濟繼續開放,但西方文明的精髓還不被接納。在經濟自由化上走前了,以往是大罪,現在可再不是了。可是,在政治上,還是抱守殘缺。劉曉波只是行使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走前一步,對國家和社會制度提出改革建議,何罪之有?換來聖誕節重判。言論自由是監察政府的基石。自由經濟是講求效率,改善民生的不二法門。但精髓是有一個良好的政府來制衡資本家獨大,甚至干預政事,盡取民脂。

民主制度是一法,不單要有普選議會,更重要是獨立司法,自由的傳媒和民間論政。前者來制衡,後者來監察政府,甚或與民爭利。內地還是處於政商一家的混合資本主義時期,前三者沒有,這幾年稍為開放了的論政空間,也是虛的。

這個聖誕,世上的快樂被人破壞了。

Share

Number of Vis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