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3, 2010

港首季銀貸飛漲三成 是時候急煞車? 信報财經版, June 22, 2010

自放寬內地同胞來港自由行以來,不少人入商店都有這樣的經驗,售貨員都多先以普通話招呼,實是試探來者虛實。無他,內地人多是大客戶,要買就買最新最貴的型號,女士們面對心儀的手袋、時裝,同一款式不同配色都拿下來,免去他朝後悔做錯抉擇之苦。我等本地人千揀萬揀,都是無幫襯的居多也,招呼當然慢一點了。

實體經濟是這樣,金融市場也如是,特別是今年上半年,按金管局統計,本年首季銀行貸款與中資企業在港的貸款按年飛升超過三成,以單一季度跟2009年年底相比也增加11%。第二季度還未完,但可以告訴大家,升勢是有增無減。

不少銀行特別是中資和華資行,5月中已達成全年貸款指標。利之所在,好應乘勝追擊,再創業務高峰,但現實是大家都要急煞車了,何解?

本地客戶需求遭冷落

全國的市場真太大,一點點的需求跑過來,一下子就把香港銀行體系內的流動資金抽乾。或應說,港銀的各項財務指標如流動比,存貸比等都被扯高至接近自定的上限,大家都要停下來消化一下。本地客戶的需求,就如零售市場的本土客一樣,相對被冷落。

現在大家都拚命挖存款補回缺口,新業務下半年或暑假後再談吧。看看本地港元同業拆息(HBOR)就可知一二。三個月港元拆息在去年底是0.13929%,本年3月底和4月底的也變動不大,分別是0.1429%和0.13%,但自5月開始,就如火箭般不停上升,6月15日報0.3689%,一個半月升了184%!一年期的,4月底是0.57%,6月15日已升至0.87786%了。

對中資企業貸款大增,大家不難理解。第一當然是內地收緊銀根,2月初存款準備率已加了一次,5月10日再增零點五個百分點,至17%,這就迫使內企來港。

不過,內地企業來港舉債,在資本賬未開放的環境下是不可能的,要利用在港窗口子公司,但除了老牌的幾家,他們的業務規模都不會太大,港銀是不易批出信貸的。就算是批了,亦要把錢打進內地,也是有重重的審批關卡,困難非常。

最大因素實是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長人民幣貸美元是升值預期下套利之道。

內地不少企業,特別是國企省企,根本不是缺乏資金,而是利用外貿渠道,留下人民幣不購滙,以舉外債方式延期支付賺上一筆。人行當然明白箇中操作,由於資本賬封閉,跟國際市場不接軌,國內美元拆借成本可按政策需要被抽高,一年期的報價,最高就見超過LIBOR加六百點子以上。有幾百點子的水位,如內企能過來香港舉債,實是雙贏。為何?

港銀跟大企業做五年期貸款,息差只有一厘不到,如恒基最近也只以0.89%試舉五年銀團債,雖然比年初市場低位的七十點子高,但仍是微薄,做內企生意可賺得多了。

但對港銀而言,外管和風險又怎樣解決呢?這又得助於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特別是農曆年後開放了在港的存貸業務,港銀可利用內地開出來的人民幣信用證作低押,為在港公司提供信貸,這就解決了滙款渠道和信貸的風險。

適度調整投資策略

本來不多的人民幣跨境結算量,一下子就搞活起來,而本地銀行對在港中資公司貸款,也就是自第二季度起作幾何級數的增長,更有冷落本地企業之勢。5月起資金用盡,就解釋了本地拆息在一個月內急速飛升的現象。

本來歐羅貶值,人民幣升值壓力在5月中開始一度紓緩,不交割遠期人民幣對美元價也一度向下調,加上LIBOR因歐豬國債務危機而被扯高,來港舉債的內地企業在6月份少了。

不過,美國這幾天又再把中國操控人民幣滙價的指控拿上談判桌,本港不交割遠期人民幣價又回升。在內地,內銀因要符合提高了的存款準備金和存貸比率,也得用盡方法,利用各項優惠或理財產品來軌避存款利率限制,提高存款收益。就是說,長人民幣的回報高了,在港短美元再做不交割遠期的潛在收益又回升。港銀對中資企業的借貸,在6月稍停下來後,必會再飛升。

要繼續業務,最近有不少中型銀行以接近或超過一厘利率向零售客戶收一年期的存款,比同業拆息還要高。其實同業拆息也只能反映部分市場狀況,那只是幾家本地和外資大行的平均報價。在歐羅危機下,不少外資行都把資金調回本土,也收緊對他國同業的信貸。市場上,有銀行(更是大行)向大存戶開出比同業拆息高出一百點子的報價。港元息口繼續往上調已是預期之內。

對小投資者而言,第一想到的當然是股市走勢,但要供樓宇按揭貸款者,也要準備,特別是用了HIBOR計劃的,供款額應已向上調整。現在銀行以低至HIBOR+0.7%利率提供的優惠樓按計劃,相信很快也會完結,不符成本也。

經濟學有所謂Crowding Out Effect是指,政府的經濟活動或借貸,拉高通漲和息率,奪去了民營企業的空間。這次是內企自由行繼內地人自由行後,改變了本地借貸環境,但中港融合是長遠發展之道,調整投資和財務策略,才是生存和進步的方向。

http://www.hkej.com/template/dnews/jsp/detail.jsp?dnews_id=2531&title_id=313631

Friday, June 4, 2010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代工模式 ﹣信報財經版 ﹣六月三日



又到6月!記得去年行文,羅列數據,駁斥六四鎮壓帶來經濟繁榮的歪理。今年春夏交替之間,富士康(2038)深圳龍華廠區員工的「十三連跳」,又是一記耳光。經濟發展就是真理?利用廉價勞工成為世界工廠就是大國崛起?

富士康母公司是鴻海精密集團於1974年創立,一直沿用富士康品牌。1988年開始到深圳設廠,1991年在台北上市。目前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生產商。有多大?09年營業額有美元609億,差不多是摩托羅拉的3倍!你沒有看錯,摩托羅拉09年收入只是美元220億!更利害的是他比大主顧蘋果還大,蘋果09年9月年結,年收也才只是430億。

富士康原是鴻海內專門負責生產手機部件的部門,2005年分拆出來在港上市,拿下新資金33億港元。整個集團是深圳市數一數二的繳稅大戶,有估計達140億元人民幣。在國家資本主義和重商主義的環境下,鴻海有如獨立王國,在過去多次員工自殺、廠房違規、與到訪記者發生衝突和狀告報館記者的個案中,難怪市政府都被質疑偏幫鴻海富士康了。

鴻海生意是做大了,更躋身財富雜誌五百強前二百名內,但三十多年也只是代工生產商一間,在整個產品生產鏈中,專長機械精密設計工程和裝嵌工序,都是最小增值的環節。電子行的代工生產商們都愛把自己分定位為不同的經營者,最基本的就有電自子製造服務(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委託設計製造(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等。

鴻海富士康近年誇口的就是所謂CMSS (components,modules,move,services),即除了機械精密設計工程裝嵌外,還自製組件、模組(半製成品)和提供售後服務,比EMS 和ODM更全面云云。

大品牌商控制一切

恕大膽直言,這些定位都是投行爲上市而度的美麗名詞。賺錢就是強,說到底,什麽樣的代工模式,産品中最重要的零件,部件,即最貴重的,都是要從其他大廠買過來,這就注定你的毛利率不會高了。以一部零售價499美元的最新16G iPad爲例,按行內顧問公司iSuppli估計,9.7寸熒幕最貴,80美元,推測來自LG;16G的快閃記億體,29.5美元,來自三星;蘋果自己開發專用的A4中央處理器,17美元,由三星代工;還有最重要的軟件和各技術專利費,有蘋果自己的OS和各其它公司的如3G,藍牙,WIFI,熒幕觸控技術等等,還有無形的品牌建造工程。機械設計,裝嵌工作,值多少錢呢?查iSuppli最愛把蘋果新産品買回來拆骨,看看內裏重要零件來自何方,成爲投資買股另類指標。但鴻海不在此列,她的增值本領可見一班。

除了貴重零部件要外求外,最要命的是所有談判包括定價和船期,全由品牌商如蘋果,摩托羅拉等直接跟零部件的生産商決定。即是說,品牌商是全面控制著富士康的成本和毛利率了。好像不公,但現實中絕大部份代工模式真是如此。富士康來港上市時,也把這模式清楚的寫在招股書上了。代工模式說白點,你只是大品牌商下面的一個部門而已。工序質量受監控外,利潤也逃不過他們的管理,即‘餓你不死,也不可能大賺’。大主顧落單時你才買原料,即不用承擔多入原料和價格上落的風險,毛利低就是代價。

筆者做過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外判商的銀行貸款額度甚至外匯對沖落盤的實際操作,也由大品牌代爲勞,外判商老闆實真只是大品牌的打工仔矣。且再看鴻海精密集團利潤表,09年毛利率和淨利率,有9.5%和3.86%,都比08年的高。但實際數字又真是少的可憐。

香港上市的富士康就差得多,09年總收入下跌23%至72億美元。毛利率由6.9%降到5.9%.淨利率更跌至0.55%!是原來手執牛耳的手機品牌,由於iPhone面世,銷量和價格都下跌,而iPhone雖爲smartphone之皇,但又怎能完全代替其他傳統手機,市場由是混亂,蘋果的新定單不能追回前客戶少了的訂單也。

讀到這裏,大家可否記得改革開放之初,港人最熟悉和最多投資的‘三來一補’模式。這種利用廉價民工,以合作方式,利用國內現有廠房和勞工,進行低增值工業生産,連正式的項目公司也不用設立,早不再被鼓勵。 ‘

三來一補’帶來所謂‘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困局。就是說,原料來自外國,産品也是銷到外國。但勞動力換來的只是低微的裝嵌費,利潤全走到零件供應商和最終品牌商手中。

富士康雖爲上市公司兼擠身全球行內龍頭,但實際操作上就跟‘三來一補’沒多大分別。三十一年了,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生産商還是這樣。其他的,不敢想像了。

有人說,利用廉價勞工是發展的硬道理。我不反對,這也是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辦法。鴻海的聘用條件也不差,更應是全國數一數二的。

今次接連的輕身事件,是否告訴我們正在走英國工業革命的老路。構思此文時我想起馬克思的異化論,在分工精細的工業鋼位上,人感到異化迷網,失去自我,他負責的産品,工序更異化爲自己的敵人,加上貧富不均,沒有獨立司法和自由輿論來保障,監察,社會動亂由是而起……..書到用時方恨少,原來林行止生已深入淺出的解釋了。

在內地,我見過酒樓侍應大清早在停車場列隊聽‘領導’訓示;在工廠,工人排隊點名下班吃午飯等,不是軍訓也是沒了自我。鴻海外人進不了,但從各報道看,是更甚之,形同獨立王國。

鴻海如獨立王國
加薪?用錢和物質解決到的,就不是問題了。這真是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是單靠經濟理論和政策可解決。還原基本步,共產思想叫國人建設新中國,文革時又把中國傳統思想摧毀殆盡,改行資本主義後又拋掉馬克思而只強調向錢看。不少國內同行和商人都不約而同的說我們現在根本沒有道德和哲學理論讓我們走下去。

當年西方資本主義能自我完善,是有賴建基於千多年基督教信仰的人文和民主精神。中國又如何?有大營業額,不就是先進企業,還有長路要走,人民國家富強也一樣。

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details.php?blog_posts_id=50795

Number of Vis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