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雷鼎鳴教授為文,力證高鐵帶來五年870億元的經濟效益。先謝教授提點。按政府報告的經濟效益大部分都是乘客省下來的時間值,他的界外效益,經濟活動的乘數效應沒有計進去,這還算中肯。如教授所言,後兩者是不易量化,即可被人隨意誇大。但我仍不改先前的看法。就是一,870億元怎計出來,沒法求證;二是按現在資料,實沒有足够論據來讓人支持一個五十年的大項目。
我也按教授的56元時薪,用上政府的4%社會貼現率, 每年2%的GDP增長率和其他假設來推算。時間省下來,量化了的經濟效益現值是720億元左右。結果不同也能理解。只有上面兩個參數,但其他的如每年乘客流量增長,政府沒有提供,只有2016、2021和2031年三個年份的資料。中間年份的資料,我只能按年按複息調整平均算出。2031到2066年的更隻字不提,只能用回2031年的增長率。我用的假設應跟教授不同,故就出現150億元差距。這正好引證政府報告資料不足的壞處。
經濟效益計不出
這也不是重點。以牌面論,教授掌握的宏觀經濟資料應較我這財經生意人更多和更新,我接受他計算出來的870億元。但教授在作成本效益比較時,只計入669億元的建築成本(如加上六年建築期的社會貼現率,實應大概是699億元),却看漏了除每年高鐵的營運成本。五十年用4%折算,現值大約是349億元。真如此,高鐵就沒有任何經濟效益了。當然我那349億元也可能有偏差,就是也只能用2016、2021和2031年三個年份的資料,再調整平均之和推算出2031到2066年年底的參數。
按我上面的推算,是否就可推翻高鐵?這又未必。正是資料不足,除了我和教授都可能出錯外,高鐵真正的經濟效益有多少,按現有材料,根本計不出來。上面說過,經濟效益除了省下了的時間量化值,更有界外效益和乘數效應。但兩者也不容易量化之。政府的報告才所以集中討論第一點,即時間效益。惟第一點價值不夠,後兩點又不明,就憑這樣的報告,我們怎能這樣馬馬虎虎的讓高鐵上馬。繼迪士尼及西鐵後,香港隨時又多一隻大白象了。
公共開支和基建項目是大課題,實不能草率。學術界在此爭議更大。就如省下時間的成本,是每個乘客自己受惠,並無任何界外效應。理應可全面反映在票價上,因為乘客們既能得益,一定願意付出較高的票價,市場自會決定那個項目值得上馬。既然如此,為何大項目常要政府津貼?如今次政府全數獨資而不舉債,是變相津貼了高鐵的利息成本來彌補票價的不足。可能的答案是所謂經濟效益只是紙上談兵,是算錯,也可能是誇大了。有其他交通工具在競爭,高鐵只可收取跟直通車差不多的車費,不就是反證了高鐵替人省下的時間沒有那麽多,也沒有那樣值錢。
時間方程式失準
時間方程式也不是放諸四海皆行。有網友提供港府資料,中港經陸路到內地的港客,大部分是消閒為主,公幹和上班的只有28%。居於內地的港人,49%來港是上班或公幹,但數目比前者小。以此推論,用56元時薪中位數是否高估時間成本?道理很簡單。公幹的,時間真是一刻值千金,常要做完案頭工作,不到最後一刻不出發;要買隨時可改行程甚或目的地的機票,是比普通票貴,但這又何干?因為商業世界分秒在變,行程隨時要更改,不改損失嚴重。但當自掏腰包去旅遊消閒,隨非是腰纏萬貫,哪個不是選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不能更改的機票甚或跟旅行團?消閒時的時間沒有公幹時的那麽昂貴啊!
政府在其他情況也有須要介入的時候。如收費困難,引至使用者不付而搭順風車。但高鐵不是。又或回報期太長,風險對私人發展商來說完全計算不了,沒有人願意承擔。這個就對應了我們的高鐵。但也不全對。誰人敢說政府的風險預測和控制能力一定比私人好。看看迪士尼就知道。基建愈來愈多與私人合作,就是要借助商人的頭腦。政府的優勢是有龐大的稅收和整個經濟體系作後盾,真有差遲也可從其他地方來補貼。
但官員用的只是民間財,即他人之錢,再來又不怕虧本結業,用得不當的誘因和機會更大。是故每個大型政府專案都要讓人細看監察。現在的高鐵報告,對不起,達不了審批和監察的要求,我還是評它不合格。
Shar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