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 2009

中港融合互惠互利 勿妄自菲薄 ﹣信報 30/4/09


溫家寶總理在博鰲論壇提出六點有關香港的新政策。香港從中得益,毋庸置疑。但本報社論說得對,中港融合,各獻其長,互補其短,也就是互惠互利。大家切勿妄自菲薄(中學時讀《出師表》時已學過了),否則就真是自我實現了(老外的self-fulfilling hypothesis),再無鬥志,以後事事都要向北京乞求了。

開放資本賬改遊戲規則
首先,大家別忘記內地雖然已開放三十年,不少經濟活動還是由國家計劃或監控,最基本的也是這裏要討論的,就有外滙資本賬和銀行存貸利率還未開放。計劃經濟帶來浪費,不用細表,要改革就要學習,也要擺平既得利益者,外資特別是港資從來就是這方面的火車頭,也是先頭部隊。

港銀的內地子銀行人民幣頭寸不足,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就算實力強橫的外資行也有同樣問題。人離鄉賤,到人家地方爭取存款,特別是中國幅員廣闊,資訊又流通不足,要人乖乖奉上血汗儲蓄給你,談何容易。商譽有時也不是全球通行的,就算世界級銀行,一旦離開祖家,除了幾家頂級公司,其他業務都只集中在企業融資方面。

真要做存款生意,特別是零售客戶,一定要大花金錢或與當地錢莊合資合作。現在讓港銀內地子銀行回港發人民幣債券,當然是出路,也是外滙資本賬進一步開放的里程碑。但開放到哪個程度,例如每個投資者有無上限,這都是大問題。

中央一直求人民幣穩定,但資本賬一開,遊戲規則就改,各路人馬如炒升值者就會來(先幾個月還是炒貶值的)。人民幣走國際化之路不可停,讓港銀先行先試也是好,規模較小,相對容易控制。

還有一個考慮因素,就是內地的利率管制。本來外銀到內地爭存款,提高息率是最實際的方法。但內地所有存貸利率都由人行行政規定,外銀包括港銀又怎去競爭?現在半年和一年存貸利率差是2.88%(4.86%-1.98%)和3.06%(5.31%-2.25%)。在香港,存貸利率是市場定價,除非有龐大分行網路,銀行大部分資金更是來自同業拆借。大部分企業借貸也是這按市場浮動的同業拆借利率為基準。好企業付的息差才只有1.5%,內地利錢之高,真是讓我等人羡慕。現在讓港銀在港發人民幣債券,也可解讀成不讓這個利率管制制度解體,繼續保護內銀的息差和盈利。

送禮拓存款業務
回想起改革開放初期的存貸市場。1987至88年內地經濟熾熱,資金需求殷切,但銀行就是不能提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存款。筆者每次旅遊,基於職業本能會特別留意當地銀行,以增加市場認知。當年到桂林,就見各大小銀行、農村合作社等都張燈結綵,走進一看,原來是推廣存款業務。當時利率差不多是零,但期滿就有獎品,如衣車、雪櫃、彩電等,非價格競爭是也!但又怎及利率那樣實際、吸引?也就是沒有提高利率,當年通脹飛升,影響民生,也是後來「六四」的其中一個遠因。解放利率管制看來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讓港資內企拿香港資產向港銀內地子行作抵押品,也可以一樣理解。拿海外擔保,等同舉外債是資本賬,審批或登記都繁複非常,最重要是先過外管一關。是外資就只須登記即可,但也要看你有否投注差額。那又用何種擔保抵押呢?最好、最易者當然是銀行擔保。先由港銀或外銀批出信貸額,可以是有或無資產抵押支援的,然後向內銀(不一定是港銀子行)發擔保或備用信用狀,內地銀行就憑此擔保貸款與內地客戶。這就是所謂外保內貸。開放以來,就已行之多年,非常普遍,各大小三資企業(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即不一定是港資,都受其惠。

那溫總的建議根本不是新事物,有何不同呢?大家或應要問,內銀為何不直接接受外地公司擔保或外地資產作抵押,而要經港銀或外銀那麼間接,費時費力?內銀拿海外公司擔保或海外實物抵押,內外法例上都可行,只要內企有外滙權和投注差額即可。那又為何不拿?關鍵就在於信貸知識和技能的差別。內銀走出祖國按商業規則打拼只是十多年,分析海外公司信貸實力的技巧尚待磨練,也不用提「隔山打牛」之難了。

讀者或會再問,拿香港樓房抵押不就是了嗎?錢莊?都是當舖押店吧!非也,專業「放數」第一原則就是看借款人的誠信和實力,抵押品是次要考慮,只是用來降低風險的手段。九十年代,就有內銀不做好功課,拿了外企擔保或海外資產就放款,結果壞賬大增而虧大本了。人行以後就一刀切,不鼓勵,實際上是不容許內銀接受海外資產作抵押。一刀切正是官僚作風,海內外皆然!

不應事事向北望
不過,海外銀行擔保不在此限,因銀行實力比企業好,也不如實物資產有貶值風險,也真容易非常又安全。當然,海嘯後和來自番邦花旗和米字頭者,現在都是例外了。

看看溫總的建議,從這角度看來是象徵意義多一點了。外保內貸一路都有,港銀生意怎會因此大升?現在溫總只是還港銀正當的營商之道。港企、港資產根本就是港銀熟悉的,那用搞母子銀行之間的擔保,既費時又徒增客戶的融資成本──雙重使費,借款利息加擔保費也!

再者,也是給內銀示範作用。貸款給三資企業,不要老是只靠外銀擔保了。開放了那麼多年,來到香港上市,更累積了那麼多資本,是時候實實在在靠自己眼光分析海外客戶的實力,在國際市場上打拼了。

上帝造人,各有其份,港人真不要再妄自菲薄,事事向北望。否則,我們真會被「有心人」打擊成只能依靠北大人維生的邊沿城市,屆時任何新政都被看成救港手段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umber of Vis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