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3, 2009

銀團貸款市場萎縮之謎 - 信報 1月22日


上星期《路透社》旗下的《基點》周報,頭條是新加坡藍籌公司Fraser & Neave用145點子的息差來籌組一個三年期銀團貸款,作一般營運和再融資之用(即還舊債),再加手續費75點子(給參與貸款額最大級別的銀行),平均息差是超過154點子。

而去年,她只須付40點子就可以拿七年的長錢了。Fraser & Neave業務廣泛,有物業發展、教科書及圖書發行,還有賴以起家的飲品製造,這跟港人關係就最密切了,Tiger啤酒就是她的。還有,她就是Heineken在東亞區的製造和分銷商。

息差激增接近四倍,看似誇張,還要是藍籌公司,但這正正反映了市場資金短缺。若不是身為藍籌和有新加坡政府作後台(淡馬錫是大股東之一),要在這價位上舉債近乎不可能。現在不少銀行盤房開出來的liquidity Premium都已是75點子,即是說做短期借貸拆回來的資金成本是同業拆息加0.75%,還未計算客戶的風險溢價。

企業難維持財務指標

在香港也是一樣,銀團貸款市場近乎停頓,也有公司因業務下滑而不能維持或達到某些約定的財務指標。雖然銀行不會因這些技術性的違約而要求收回貸款,因這樣做不就是擠提企業,置她於死地嗎?但中途增加息差或收取額外的重組/解除違約費是少不了,這也成了不少銀行的另一收入來源。最近例子就是玖龍紙業(2689),上星期本報記者也有報道。
2003年沙士後,銀團貸款息差因競爭太大而出現割喉戰,大藍籌五年期的息差是30、40點子,參與銀行或要虧本。不過,這還可解釋,就是可保持關係,在其他項目或產品如衍生工具上賺回來。但不少三、四線公司也可用70、80點子拿三或五年期的貸款,對參與銀行來說,真是蠅頭小利;如再計算風險成本,真是做一單、虧一單。清盤中的佑威(627)和宜進利(304),當年的銀團貸款就是付這個水平的借貸成本。

向內銀借貸「有商量」

物極必反,銀團貸款市場萎縮,企業在融資就要另闢蹊徑。減低投資、營運規模以儲存內部資金償還部分借貸,當然是最王道之法。但企業也未必能短期內變賣資產來還債,這就要看他跟主要往來銀行的長期合作關係。銀行也不想客戶關門大吉,否則出門貸款肯定泡湯。如客戶能盡早跟主要合作銀行商談再融資計劃,就萬事有商量。只要企業的生意模式還是賺錢,為市場接受,短期波動所帶來的風險還是可以接受的。

雖則不是每一家銀行,特別是當今環境下的外資銀行,都會選擇留客,只要主要往來銀行對你還有信心,問題就可解決。最近就有不少已到期的銀團貸款,由主要往來銀行提供的單頭雙邊貸款(Bilateral Loan)和企業自己的內部資金來償還,但這當然要看企業跟銀行的長期關係。

這又令我想起公布業績的問題。這是跟財務夥伴最基本的溝通,如公司遲遲不公布業績,大家關係會好到哪裏?更不要指望在困難時幫上一把。真是無數無報表,神仙也難變,銀行經理怎向信貸審批部的老闆交代?

另外,就是企業跟內銀的關係。中國始終是社會主義的社會,特別是地方政府不希望當地大企業倒閉,帶來失業和其他政治上的問題,故她們是「鼓勵」內銀借貸。跟香港和歐美不同,內銀在這問題上是「有商量」的。

近期就有不少港企利用內地的公司和資產,跟內地銀行舉債來償還香港的借貸,名字當然不便透露。但內地做法可又涉及到行政干預與銀行商業決定的問題,又可有後遺症,例如不良貸款增加?這又是否近期內銀股股價下調的原因?這是另一話題了。

內地銀行也不只是跟隨政府政策去貸款。現在他們比港銀和外資銀行更進取,就是他們身處市場,跟客戶關係密切。

筆者出差內地,跟內銀行家拜訪客戶,到客戶辦公室去,根本不用什麼通傳,就是直接走到要找的人的房間去;當然,公司老總是例外。這在香港簡直是天方夜談,這除了文化不同,也是跟客戶關係的一種反映。內地有所謂結算戶口,就是所有公司收入、支出,包括外滙和本地的,都只可經這結算戶口進行。

了解客戶與借貸風險

每家公司只可以選一家銀行,開一個戶口,方便政府管理。這是外管和稅務的問題,很多時也為企業與非結算戶口銀行帶來很多不便,但這造就了企業跟結算戶口銀行一種很親密的關係。銀行查一查這結算戶口,就知企業的真實業務和現金流情況。財務報表有無作假,也很難逃過銀行家的眼睛。這密切關係就讓內銀在目前金融風暴下,幫助了不少有短期困難的企業。
在這裏,也讓我分享一個相關經驗。十多年前有一客戶,交來貼現的出口單據,十之八九,海外買家都不付款。問之於客戶,客戶說是競爭激烈,要多給買家周轉期以保生意,我也可先還你銀行之數讓你交代。

後來情況愈來愈嚴重,更來一招新單還舊單。大事不好,那些所謂出口單隨時是假的,「三十六著,走為上著」,立即收回信貸額度。半年多後,該企業爆煲,原來真是虛假銷售賬目,全港二十多三十家銀行中招。查年報,她的應收賬收回期長期高企。不看報表、不關心客戶戶口流轉情況,輸錢也無話可說了。這就是了解客戶、建立深遠關係的重要性。

這種關係是參與銀團貸款得不到的。參與銀行只在第一天或定期貸款,每年收兩次財務報表。除非你能藉着參與銀團建立其他雙邊借貸關係,否則對客戶了解實在有限。那麼,這樣低的息差,跟所承受的風險或能了解的風險實在不成比例。怪不得銀團貸款終於萎縮,息差也要擴大,以繼續吸引參與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umber of Vis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