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投資銀行興亡錄 - 信報 1月13日


金管局與證監對雷曼迷債的檢討報告,上星期老總與主筆都已有深入分析。筆者覺得雙峰模式才是可行之道。何有此論?先看金管局現建議把所有認可機構業務(即包括證券和投資產品的分銷)都納入其監管範圍內。且不管是否想獨攬大權、盡收天下兵器,雷曼迷債一役已顯示他們一直都只是宏觀經濟政策、商業銀行和貸存監管的專家。但對投資產品背後種種玄機和殺着,他們根本就是門外漢,怎能把如此重任全押在他們身上呢?

商業銀行跟投資銀行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兩者結盟的協同效應,說來就天下無敵,做來就有心無力。不要說合作,不「離婚收場」或搞垮公司已是萬幸,只因大家是在完全不同的商業文化環境中長大,內裏情況是兩幫人水火不容。「放數佬」多跟客戶講長遠關係,對新客戶背景要查足三代,才會跟你開戶往來,否則出門之貸款隨時泡湯。

投行賣腦筋玩高槓桿

「投行佬」就不同,腦子轉數快又冒進,為完成交易,肯承擔更高風險。關係也不打緊,只因我來是做「deal」,不坐盤,做完,貨銀兩訖,收fee後就離場,那怕你是奸商,你精我才不笨呢!還有就是傳統商業銀行要打資本做信貸;投行就是賣腦筋、賣創意,槓桿高,接近無本生利。

這十多年來,「投行幫」更是賺快錢而少佔資本,故此,世界各地大銀行的高職多被他們壟斷,傳統銀行家都要靠邊站。落到實務層面,除了公司財務和財技產品是主力,更把千變萬化的投資產品拆散,賣予財務知識不高的小投資者,傳統銀行監管者根本不明所以。在香港,證監又無權監管銀行,真是徒嘆奈何。

前年法興事件,大家應記憶猶新。去年10月,也有一家法國銀行Caisse d'Epargne (CdE)出事,本地報道較少,如非行內人不會留意,但正好道出傳統銀行走去幹投行業務的風險。如老闆自己對這些新風險都監控不了,監管當局不在位,不在現場就更難。CdE 是法國第三大零售銀行,實是一家信用合作社(Mutual),在歐洲很普遍。由於有強大分行網絡,比國際化同行如法興、BNP等只集中在大城市打拚,有更強大的民間零售存款作後盾!最厲害是有 Mutual 的法律地位保護,每個存戶都是股東,要收購她真難過登天。

CdE 業務非常保守,只做本土存貸,高盧人視之為存款天堂。不熟不做本是金科玉律,但CdE就心雄玩投資產品,在股票衍生工具上輸了7.5億歐羅。正副主席同時辭職,盤房關門。查CdE在2006年已入股一同鄉投行:Natexis,是另一較小的Mutual,Banque Populaire旗下的子公司,下一步就是再與Banque Populaire合拼,完其大法蘭西新王之美夢。當年有人大力反對,說我們是農鄉和本土銀行,沒有經驗和知識,幹國際投行業務還未是時候,真知灼見也!Natexis 於2008年年初在次按上虧大本,CdE可謂禍不單行。合拼大計?好事多磨,太多變數了。

說回香港,官員們也就是看不明迷債的安排,才會讓高危產品以低風險的包裝賣予小投資者。銀行銷售手法也是幫兇,說什麼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才是主因,我真是無言以對。2007和2008年,我們哪個不是香港股神呀?2007年秋,金鐘「Canteen」見有美少女OL問投IPO是否一定賺,會否跌破底價?她身邊數個少年畢非德大獻殷勤,發表發財理論,我差點噴飯,真想來個英雄救美(可惜沒做,現在真是萬分後悔和遺憾)。對呀!沒有金融風暴,Madoff 現在還是大英雄、大慈善家,那幾個少年畢非德現在應是Petrus的熟客,不用再去 Canteen了。

銀行銷售投資產品的手法如何不妥?有關調查尚未公開,但兩個報告都提及要改善,不就是說不良手法是主因嗎?金管局又為何一路都視而不見?數年前小弟要與零售銀行部門合作賣投資產品予我的公司客戶,我看後問,這樣的結構、這樣的風險、這樣的回報?他們是「大孖沙」,不可能!他們說,只講三個重點就成。但這都是錯誤和誤導的,據理力爭,力陳利弊,老闆最後對這計劃不了了之。

發迷債為CDO「散貨」

至於雷曼迷債的結構,筆者都寫過三次了,根本就是把高風險的產品包裝成普通債券或近似存款的產品。看過那三篇文章的讀者,可會覺得那些包裝根本是誤導公眾?高官們應想一想雷曼為什麼要發這些迷債。不要從傳統銀行借貸的角度去想,例如雷曼是否急需頭寸而巧立名目,如真是,那金管局就可按現行的監管方法,看看雷曼的財務報告、最新經營狀況、是否有足夠信貸實力就可以了。但雷曼招債書中清楚寫明,迷債安排不是為自己融資,而最初推出迷債之時(2004年),雷曼更是實力非凡,老美之光!

他們發債目的,我大膽說,就是要為承擔或包銷的 CDO 和 CDS 做分銷,即「散貨」。從前是主力售予大機構投資者,前幾年信貸膨脹,生意做大了,就要另闢散貨渠道。小投資者這方面知識不多,可讓他們開天殺價,上下其手,美好處女之地也。這是典型的投行做事方法,金管局一直只顧港元滙率、看銀行業績報告,監察銀行每天的存貸比、流動資金比等非人性化數字,又怎夠投行商人的頭腦快呢?

完稿次晨,閱《信報》頭條,但見花旗欲售Smith Barney予大摩。金融超市概念正成過時之物。蓋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傳統存貸與投行證券業務分道揚鑣,此其時矣。查眾人皆見,零售銀行財管生意向下之勢已成,市場之力,莫不能禦。金管局增權一議,豈非逆之而行?但怕力既不速,而又徒耗資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umber of Vis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