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第一和第二篇在《信報》發表文章都是寫迷債,至今超過半年了。先有新鴻基證券和凱基證券百分百退款予苦主,現有中銀賠償60%的建議。雖在法律上沒有判決誰對誰錯,也說明了理虧在何方。
從一開始,整個銷售安排都是隱瞞着迷債的真正結構,怪不得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包括財金官員都認為,如雷曼不倒,天下就無事,況且雷曼當日還是A+評級的。先讓筆者再簡單的解說這批迷債來糾正誤解。
其 實,迷債真的是一批公司債券,但不是由雷曼發行的,而是由那間空殼公司Pacific Finance 所發。雷曼並無給予擔保,法律上更做到無任何股權瓜葛。一間空殼公司發債來做什麼?對不起!他們從沒有清楚地告訴小投資者們,只說小投資者借給它的錢還有 三A級CDO作抵押!有抵押,看來真不錯。
其實,它是用你的錢去買那些無實質資產作支持的 CDO。這CDO又是什麽來的?跟誰買?對不起!市場千變萬化,空殼公司當日不能作實告訴你,要待集資完結,把握到好時機才去買。這等同授權給它任買,只 要買的是三A便可。空殼公司每年給你五厘息(36系列),而三年後有無錢還,就看這批CDO造化了。簡單來說,這跟買高風險基金並無兩樣。現在大家都知這 些CDO是什麼了,原來還有很多都是雷曼自己發行的。也就是說,如CDO市場崩潰,就算雷曼不倒,小投資者都要虧本。最近大摩的精明債出事,就是如此。
轉移視線刻意隱瞞
只 看上面,你會買迷債嗎?一般人都不認識CDO,每年回報又只有五厘,根本不合風險回報比例,當然不會買!雷曼就來一招轉移視線,把產品來個包裝,就是跟小 投資者們買個credit default swap(CDS)。在36系列中,他先選了七間本地大銀行、大藍籌,說如任何一家出事,我雷曼就充公你們小投資者在 Pacific Finance 的債權,你就從我雷曼手上接過那家出事公司的債務。
這招真管用,使人覺得是在冒大藍籌的風險而收五厘息,頗吸引!其實,CDO 的風險從沒轉移,還是在小投資者頭上。但大家知否那些CDO的回報又怎會只得五厘?雷曼成功把高風險的CDO賣予小投資者,就只付那可憐的五厘息,而 CDO的高回報就保留給自己,奸狡吧?但這是商業社會,你情我願。要害之處是他們隱瞞了上面的安排。怎隱瞞呢?
在宣傳單張上,只有三個重點 大字標題:3年期,5厘息,本金與7大公司掛鈎;再加大備注:不保本,就是這樣。對於CDO的交代,真是小之又小,更在小標題上把它變為空殼公司給你的抵 押品之一,只在那些小字(fine-print)中才短短說出替投資者買CDO和CDO也是風險所在的事實。
就算在正式的銷售檔, Issue Prospectus 中開始的十多頁,都只是大篇幅談那七間大公司的背景、評級如何,七間大公司出事時小投資者會有什麼損失。對CDO的敘述,全在文件的中後半部,篇幅也小得可憐。這樣,你就先入為主以為迷債只跟七大藍籌掛鈎了。
又且看正式的銷售檔怎樣作最後的推薦,說迷債適合哪類型投資者(第11頁):
1. 滿足收定息者(講了等於沒講);
2. 對七大藍籌充滿信心者 (轉移視線);
3. 不介意未到期空殼公司也有權提早贖回迷債者;
4. 願意承受虧本風險者,而在七大藍籌出事或迷債被提早贖回時就最易虧本。
何時要提早贖回,其一就是CDO債務人不能依時還款予空殼公司。但這裏沒說清楚,更跟七大藍籌風險混在一起,胡混過關。這是什麼產品推銷策略?是否蓄意把真正風險埋藏?
筆者初看檔時,也不知CDO的風險並非賣回給雷曼,要一直看下去,看到放在附件中的CDS合約本身才知道,此風險還是留在小投資者身上。此合約又真是非常「專業」,即是全部艱澀英文,要行內人細心閱讀才能明白。筆者有一次跟David Webb 討論此點,連他也看錯了。
銀 行本身又怎去推銷?筆者一直從事企業融資,但多年前在上一間銀行工作時,也應零售部老總要求,幫他們向大孖沙們推銷類似產品。生意人重利錢,沒有兩三個開 的,都不會冒險;迷債只有五厘,我說不可能的。零售部只一路說這是藍籌低風險,正就是上面那幾個重點,還有叫我們打人情牌。我們不久就停止銷售,只因回報 不吸引,無人問津。
銀行有責任作盡職審查
不 過,就從無人向我們解釋過背後有CDO的安排。銀行有市務發展部和法律合規部,應是來支援作前線的營銷營業隊。為何當時無人能解讀迷債?是雷曼在刻意隱 瞞?是銀行零售管理層只追求佣金而不盡職審查和瞭解產品?還是一般商業銀行,特別是零售部,根本就沒有經驗和專業知識去理解日新月異的財資產品?銀行實在 不應單單提供一個零售網絡予投資銀行向公眾行銷。
在資訊永遠分配不均的現實下,銀行有責任作盡職審查,提供公正分析予一眾缺乏這方面知識的 小投資者。今次迷債事件正正暴露了這結構性問題。求佣金利潤,沒錯,但卻沒有足夠專業知識和監管去制衡。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互信已全部消失了。雖然筆者也是 從業員,但幫理不幫親,銀行不全數回購,說不過去。
有朋友問,三A的CDO,也是三A,跟一般的三A公司債有何不同?這個筆者去年也寫過, 這裡篇幅有限,不能再重複了。簡單的說,替公司評級,主要看他的生意前景,是實在的。CDO不是單一公司,是一個組合,有一大群債務人,除了看大經濟環 境,更看重的是這一大幫債仔之間每人的財務變動會否影響他人,又或加多一個債務人會否抵銷另一個的風險,從而降低整個組合的風險。這是統計學上的co- variance問題,也是基金組合投資的基本理論。
看似科學,實則很多時跟現實脫節。筆者賣過賭氣溫的天氣衍生產品,煤氣公司、滑雪場買 來對沖,但個個就是怕冬天不夠寒冷無生意,怎有人來接他們的「冷盤」?不也是一般的投資基金。但為何他們不是投資在財務,而是投資天氣衍生產品?理論上, 天氣跟財經產品上落的 co-variance 是零。把天氣買進基金組合裡,是絕對有優化作用的。數是這樣計,但此產品在港行不通,就是脫離現實,沒實體,風險真是計算不來。CDO風險,評級也如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