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國殤臨近,全國就只有香港、澳門和台灣可公開談論和紀念六四。看過同文作者馬國明5月25日的文章,再也同意不過了。特首把經濟發展歸功於六四鎮壓,我無言了。沒有穩定的政治環境,經濟當然不能發展,但用暴力換來的只是穩定,不是和諧。當年如用和平方法解決紛爭,不也可以帶來穩定和進一步發展嗎?二十年前的事,現在還是令人悲憤莫明,大是大非也。國內政治,我等身在境外的平民怎能完全理解?六四真相還不能大白於人前。但當年的經濟情況,還是有一點材料可讓大家回顧,來看看是否真的鎮壓帶來了經濟發展和成功。人是要往前看, 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要不然,搞那麼多節日紀念來幹什麼?
1988年趙紫陽硬闖物價關失敗,當年零售物價指數按年升18.5%,是1950年有紀錄以來最厲害者,趙紫陽被指是盲目追隨佛利民的自由經濟主義,令情況失控,導致六四。然而,其實鄧小平才是大旗手。
此外,如不計學生對民主、自由等訴求,單從經濟層面,自1981年開始的「價格雙軌制」,內裡的「官倒」和貪污腐敗所帶來的不公和剝削,才是真正原因。
另一方面,承包制和私營企業對國營企業的衝擊,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損,黨內對是否進一步開放沒有共識,面對各項因改革而起的問題也沒有治本方法。保守派老是想走回頭路,回到計劃經濟,或起碼要以行政指令為主導。
1987、88年國內物價飛漲,經濟熾熱,資金需求殷切,但利率為人民銀行所管制,不能加。為爭取存款,各大小銀行要提供各種家電如彩電等作招徠。原來改革十年了,先富起來者都購彩電來改善生活,當年全國各大城市都供不應求,價格飆升,怪不得銀行拿來當獎品,作為變相加息。中央有人見有利可圖,以穩定供求為名,1989年2月起,十八吋彩電(市價大概是4000元)要交600元稅金,國產貨更要被再加徵300元國產發展基金!再來一招專賣許可證,上海市原來二千個銷售點一下子隻剩下一百二十個。原本大受歡迎的產品,一下子變得無人問津,倉庫六個月就積壓了一百七十二萬台售不出的彩電,廠家苦不堪言,但囤積了的彩電就給某些單位官倒發財的機會。
收緊承包制和私人企業,官方一說法是他們只顧拼命生產圖利,把生產資源價錢都搶貴了,是通脹和市場混亂的黑手。但背後更根本的,除了影響國企生存外,就是認為市場經濟最終會動搖共產黨的統治,這是共產主義的唯物論了。
六四後,左風和保守勢力回歸,對私營經濟的打擊只有變本加厲。1989年下半年,個體戶註冊人減了三百萬,私營企也減了超過一半,只剩九萬多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更有不少私營企業家和承包制下的工廠廠長經理外逃。最矚目者,就是四通的萬潤南了。為求自保,在六四前後,就有不少私人企業家主動把工廠無償或用分股形式交給了「集體」,如「村集體」 。有了這「集體」身份,生意才不受打壓。1989年下半年起,市場就是一片蕭條,不難明白。
最後要提的,當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從未停止過、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這個爭論,六四後當然是保守派佔了上風,一路打壓經濟繼續開放發展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由1987-88年每年超過11%,大幅下滑至89年的4.1%,90年更降至3.8%,91年回升至9.2%。但一直要到鄧小平92年春天南巡,再次確定繼續走市場經濟改革,這爭論才慢慢平息,經濟發展才慢慢恢復過來,回復雙位數字增長(92年是14.2%,93年是13.5%,94年是12.6%)。因為如不這樣,改革開放必定功敗垂成。
筆者還記得,當年本港經濟也大受影響,當時筆者還是一個小小信貸分析員,每個客戶解釋業績低落的原因都是一樣 ,就是六四。此情況直至1992年才改變,外資銀行開始重投國內市場。不過,還記得當年中銀的北京總行,在各地地方的國航公司對外舉債融資購買新飛機時,仍要為它們向外資銀行提供擔保。可想而知,當年的情況還是困難非常。另一方面,本港因新機場工程上馬,經濟才再起飛。
往後的道路也不是一路順利。1992年12月,《人民日報》就有一篇整版文章這樣寫道:「市場經濟,就是取消公有制,這就是說,要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搞資本主義。」一直要到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才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地位。修正是這樣寫:「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四文章不好寫。大是大非,血腥鎮壓,怎能抵賴。但再與冷血者爭論,只會感情失控。但上面都是筆者從各處搜來當年的經濟數據,讓大家再看看血腥鎮壓和往後經濟發展和成就的真正關係。這關係系數,我就說是零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