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7, 2009

亞鋁清盤的深刻教訓 - 信報三月二十五日

大家可記得在2006年被大股東私有化的亞洲鋁業控股(下稱亞鋁,原港交所編號930)?這家號稱亞洲最大的鋁型材製造商上周初向香港高院申請清盤,並已獲批准及委出臨時清盤人。

事緣於今年2月13日,亞洲鋁業向兩筆海外債券的持有人提出回購建議,作為整個集團債務重組的一個環節,但回收價竟是每美元只付27美仙和13.5美仙,其中一筆債券在新加坡掛牌,去年9月成交價是90.25美仙,金融海嘯後在12月底見30多美仙,1月回升至40美仙以上,現以27美仙回購,當然遭債權人大罵兼反對;加上事前事後都沒有詳細諮詢,沒有2008年核數師年報供參考,僅一個月多計劃就失敗,如今走上清盤之路。

不管這家亞鋁是否真的亞洲最大,公司確是肇慶市的龍頭企業;加上內地在宏觀層面上鼓勵基建,全力「保八」,微觀環境上保企業、保就業,內地財經雜誌就報道,肇慶市政府真的支援整項重組事宜,並已聯絡兩間內銀為集團在內地營運子公司的廠房提供新融資。若然成功,市政府將獲部分股份(報道說是25%)。不過,整個重組的大前提,就是先要以上述大幅折讓價回收香港控股公司的外債,或應說是要求海外債權人放棄超過73%和87.5%的債權。

窺探內地處理再融資專案

亞鋁已經私有化,本地傳媒對此案報道不多,但本地金融和國際投資界就非常重視,以此案例窺探內地怎樣處理未來類似再融資專案。現在全球債市欠佳,一旦處理不當,這事隨時為亞洲高回報債券市場再添雪霜。

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海外發債在2004至05年達高峰,總額為70億美元;2006至08年這三年也有60億美元。從明年開始,就步入還款期,即再融資活動的高潮了。

這類高回報債券實是高風險投資。查亞鋁只是一間民企,在整個產鋁工業流程中只佔微小及技術要求不高的位置,就是用已鑄好的鋁鼎,加工生產成建築用的鋁材,如鋁版、大小型鋁架等等,跟大家熟悉的中鋁(2600)根本完全不同,沒法比較。2004和2005年大量這類中小企業來港或到新加坡或Nasdaq等上市,也有趁低息環境發債券甚或可換股債券,不少好大喜功者就因此而債台高築。

亞鋁本來的槓桿率已過高,但基建概念再加當年她引入了美國上市同業Indalex作為策略投資者,就在當年成功地發了二筆共12億美元的無抵押無擔保債券,先後用來擴展在廣東的廠房和支付私有化的作價(註:Indalex 後來退股。今年2月Indalex在美國脫期付息,也要來債務重組,真是難兄難弟)。

借來人家的錢(OPM,Other People's Money),就是容易來、容易去。亞鋁的負債率本來高於同行很多,再舉債投資真是兵行險着,管理也差強人意,曾往其內地廠房視察,地方真大,但擴廠完工日期就不斷推遲。

金融海嘯一來,產品需求大減,亞鋁的用家客戶主要在香港、澳門、中東和內地,情況如何不難理解。公司去年下半年營業額由是大跌20%,但高昂的利息支出不減,現金流自然變得更為緊絀了。

政府與內銀或偏幫企業

企業債務重組,要生存就必須減債,即貸款人承擔部分損失(即Haircut),再引入新投資者,差不多是必然選擇。但今次就是時間緊逼,資訊也不透明;最大問題是被人質疑政府與內銀偏幫企業。海外債券持有人只是貸款予控股公司,而非貸款予幹實際業務的那一家,也沒有實物擔保。
內銀是跟幹實業的那一家往來,可拿去廠房、土地甚至內地現金流賬戶作抵押品。一開始,大家的利益與立場就不一致,這就是筆者以前談過的控股公司風險(holding company risk),人家有實物在手,而你就只有公仔紙(股權是也)。也是由於這個「偏幫」的質疑,市政府擔心被牽連而放棄繼續支援,讓市場決定亞鋁的命運。

筆者曾跟亞鋁往來,她2006年私有化後,資訊變得不太透明;在2007年延遲發表財務報告,也一度引致債券發生技術違約;繼而業績下滑,標普降低她的債券評級,筆者終於決定抽身而出,幸甚。此文就作為失敗個案,給債券投資者和同業作參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umber of Visitors